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科学地“吃土”?90后文艺女博士从土壤学专业角度教会你

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此,我们开展礼赞共和国、建功新时代”优秀科技人物系列报道,力求深入发掘和全面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有创新力、影响力的科技人物和事件。通过宣传展示 70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科技界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优秀典型,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的信心和决心。


致敬青年科技人才之广州优秀科普讲解员系列报道

2019年同时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发扬“五四”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本报推出青年科技人才系列报道,以求在新时期风华正茂的青年科技人才身上,看到那份科学求索的勇气与精神,展现当代青年科技从业者的时代风貌。


本期特推出广州优秀科普讲解员专访-夏冰卿

夏冰卿  1993年生于湖南,博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并在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接受联合培养,在土壤金属循环与污染控制方向开展学习和研究。


2011年,夏冰卿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期间便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并且加入院学生会,担任院团委副书记。带头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服务青年和群众的理念指导下,夏冰卿在当时便有了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想法。


2015年,夏冰卿被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习,经过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夏冰卿成为了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的一名兼职科普讲解员,在学习之余,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到科普工作当中。2019年,夏冰卿参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分别荣获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市一等奖十佳科普使者称号和最具网络人气奖


科学本身很美,做科普就是做传播科学和美的使者


4月,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科普联盟承办的2019年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暨2019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选拔赛在广东科学中心圆满落下帷幕。首次参赛的省科学院选手夏冰卿摘得最具网络人气奖,并位列“广州市十佳科普使者”。    



在科普讲解大赛网络投票页面,夏冰卿于个人视频下写了这么一句宣言:“科学本身就很美,我愿做科学和美的使者”。她告诉记者,自己不仅要准备初赛、决赛的各个讲解稿,同时还要自己学习策划、拍摄和剪辑网络投票所需的视频。



练习讲解词的时候就像打了鸡血,而停下来的时候是“痴儿”——夏冰卿坦言这就是当时备战比赛的真实状态。“我发现那个月只是在工作之外多参加一个科普比赛,休息的时间就远远不够。真的要向每天只睡三、四小时的科研工作者和前辈科学家们致敬”。    



科普讲解比赛落幕后不久,记者来到夏冰卿日常工作的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谈及过去一个月左右时间全力准备比赛的体验,夏冰卿表示,“我收获了一等奖,广州市十佳科普使者,最具网络人气奖,可以说是满载而归。谢谢大家的支持!这段路走来,其实更多地发现了自己知识的缺乏,以及许多还要磨砺的地方。我因此感到幸运,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来发现这些不足,并继续去学习提升。然而,更多的是真的感谢大家的陪伴和支持,家人、研究所领导同事,甚至还有许许多多并不认识的人都在默默地支持着我,我很感恩”。

  



中学参赛获奖走上科研之路

大学下乡支教开启科普历程



谈及接触科学研究的源起,夏冰卿向记者回忆起了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我在高中时期遇到了很好的老师指导,报名参加了湖南省第32届科技创新大赛,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夏冰卿表示,当时参赛研究的是洞庭湖滩地防护林植物与钉螺相关性研究 的课题。“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科技类的竞赛,没想到拿了一等奖。”这对她的激励与启发是巨大的,并在之后的人生关键节点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专业和职业选择。    



夏冰卿大学就读于长沙的湖南农业大学,学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她目前做科普工作的一些灵活的思路与变通的技巧也是在那时就开始培养起的……在大学期间,夏冰卿参加了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她和同伴们自愿申请到湖南省的偏远地区做支教。  



在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夏冰卿觉得自己是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又学的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于是在支教工作的基础上,又自觉承担起了传播相关知识的责任。但科普之路的开始是异常艰难的,当地居民对大学生来讲解知识并没有她预想中的那么感兴趣,对她们的问卷调查也不太配合。于是夏冰卿面对现实,不得不开动脑筋、变换思路、调整策略。    



夏冰卿向记者表示,自己虽然在求学阶段从中学、大学一直到目前在读的博士,都是从事理工科的学习、研究工作,但她性格开朗、爱好广泛,更是培养起了诸如跳舞、主持、插花、茶艺等文艺特长。在面对偏远地区的基层民众时,相比传授知识和讲解道理,她最终探索出了独具特色但更有温度的科普形式——表演节目 分享故事。    



她通过组织同学给村民表演唱歌、跳舞等文艺节目,先引来更多人“围观”,再不断地使观众产生兴趣。通过吸引更多的眼球,夏冰卿再把自己准备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例如她将得知的有人因耽误就医而导致亲人离世的真实事例结合科学常识与防范措施融入到一段故事的讲诉中,通过这种更为生动的方式来替代直白的说教,以使大家更易接受也更为印象深刻与重视。    



用心体悟分享真实自然  以语言文字传播科学美好



“每当科研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时,我渴望回归自然去找寻答案。我想看她、听她、感受她……我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认识你”。这是夏冰卿在参加科普大赛所录制视频中的一段自述。在省土壤科学博物馆的两年讲解员工作以及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都使得她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与真实的土壤和生物更为关注,也更为敏感。    



“昨晚原本真的很丧,可是回家的时候看到好多。阳台上认真照顾的三角梅又开了忽然意识到的是,不管怎样,只要认真做一件事情,总是会有收获的。”擅长文字表达且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夏冰卿常常在社交平台抒发并分享这些感悟。

“四点的广州,云很低天很黑,随即而来一场暴雨。刚巧那时在室内,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窗外。可是刚刚,走出来的那一刻,忽然觉得这个世界真美好。雨后的空气是很久都没有的清新,弥漫着树叶,青草,泥土的香味。是自由,美好,万物生长的开端,是许久等待终来临的新生。”  



夏冰卿的这些所思所感大都来自于在日常科研与博物馆讲解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她喜欢在阳台培养不同的植被,并以“园丁”自居。的确,在土壤科学博物馆面对青少年学子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日常工作,也正如“园丁”一样——在成长期的孩子们心中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面对参观博物馆最多的中学生集体,夏冰卿探索出以提问打开他们好奇心的方法: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不断抛出问题并循循善诱。    


她表示,在小试牛刀做讲解员的两年时间里,也遭遇过乍一听很“奇葩”的问题:有小朋友在参观时面对各种土壤样本,认真地问她“土真的可以吃吗?”这看似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其实传达出网路流行语“吃土”被广泛传播后,对民众观念的影响,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群体尤其是小孩子对科普的巨大需求


夏冰卿则从真实历史故事切入,再结合各类型土的组成成分及化学属性去耐心解答。她享受着传播科学知识的美好感觉,也期待着自己播下的“种子”有一天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使科研与科普的道路上不断有年轻人加入,让科学精神能够薪火相传……    



夏冰卿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土壤环境方向的科学研究,但自2017年做博物馆讲解员开始,她十分享受传播和分享科学知识与感悟的喜悦。目前,她正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科学场馆与民众更紧密互动的科普新模式。她认为,这些科普工作中所萌生出的新鲜想法最终得以实现,同样是她作为科研人员成就感的重要来源。    



“能感受到新鲜的氧气干净地到达肺部,视锥细胞的信号转化速度达到极致。那些迫不及待的喜悦感,我再也找不到什么语言来形容。真的,太美好了。万幸,青春依旧,人生仍然有大把好时光!”4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夏冰卿在朋友圈写下这段感悟。作为90后的在读博士生和新一代科研人员与科普实践者,夏冰卿在学习与传播科学之刻度 的同时,也在传递着科学的温度 与大美。



撰文、编辑:胡漫雨

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团队出品



推荐阅读

使出十八般武艺!百余选手角逐“广州市十佳科普使者”


“五四”百年丨青年科技人才系列报道—— “珠江科技新星”吴曼曼


广州市科协启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